021-37621430
首页 咨询项目 关于我们 神光文集 经典案例 咨询专家
手机版本

上海心理咨询

咨询解答| 公益讲座 机构分部| 招聘专区
021-37621430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彭瑞林解读人生 >

是雄鹰就该让你的孩子飞向天空

时间:2020-03-26 18:27来源:上海心理咨询中心 作者:上海心理咨询 点击:
展翅飞翔之蓄势:是雄鹰就该让你的孩子属于天空


 
    当下中国的父母可能是最焦虑的,这种焦虑在家庭、社会上蔓延,愈演愈烈,成为整个社会的焦虑。教育,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,从亲子教育开始的。父母与孩子的互动,某种意义上,会影响孩子的一生。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望子成龙,都希望孩子像雄鹰一样,在天空中自由飞翔。
    《展翅飞翔》是我特别为此准备的一个系列,主要是要告诉家长们,通过你们的培养和引导,怎么让你的孩子成为一只雄鹰,能在天空中展翅高飞,自由翱翔。今天,讲第一部分:蓄势。
    为什么先讲“蓄势”呢?
    从道理上来说,如果想飞起来,要有很多的必要条件。“蓄势”就是让我们的孩子能够具备这些条件和特质。
    下面,从一个小故事讲起。
    疫情期间,我观看了一部美国电影《超越巅峰》,里边有这么一段情景:
    话说一只鹰在鸡群里面被孵化了,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这只鹰都是和小鸡在一块生活、成长。慢慢的,小鸡长大了,鹰也开始长大了。
    在成长的过程当中,这只鹰的生理都开始出现了变化。比如,它的鹰的嘴巴开始露出来了,翅膀开始变得硬挺。当然,它还是习惯跟小鸡们一起觅食,也在鸡窝里去孵化蛋。
    有一天,一个人在鸡群中发现了这只鹰。他觉得鹰不应该生活在鸡群里边,鹰应该属于天空,鹰应该在天空里自由飞翔。
    这个人于是就跟主人商量,决定把这只鹰放了。在放飞以前,他对鹰说,你是一只鹰,你应该飞翔,你应该属于天空。我现在把你放飞了,你自由地飞吧。
    他把鹰扔过头顶。
    结果,发现鹰重重的栽到了地上。
    他再次把鹰抱起来,使了更大的劲儿将鹰抛向了天空。
    结果听到一声巨响,鹰再次重重栽到了地面。
    这一次,他明白了:鹰跟鸡长时间在一起,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鹰,更不知道自己有飞翔的能力,这怎么办呢?
    这人想了一下,就把鹰带到一个山崖前,跟鹰说:你本不应该如此生活,你是有能力飞起来的,你属于天空,应该去翱翔,我现在把你抛出去,如果飞不起来,后果是什么,你自己非常清楚。
    说完,毫不犹豫的把鹰抛了出去。
    那只鹰以飞快的速度向下坠落,在坠落的过程当中,求生本能迫使它拼命挣扎。
    突然之间,它发现自己的两个翅膀打开了,下降的速度在减缓。于是它开始拼命拍打着翅膀,紧接着,它惊奇地发现自己居然在向上飞,最后它终于成功飞起来了,飞向了天空,成为一只真正的雄鹰。
    这个故事讲的就是“置死地而后生”的一种方式,也就是“不破不立”。心理学上有一个大家都在讲的概念叫“舒适区”,就像这只鹰,像鸡一样生活,非常安全,也非常安逸,但是只能是一只长得像鹰的“鸡”。
    所谓“不破不立”,就是要破除固有的概念,跳出心理舒适区,这样才能有所进步和成长,从而不断超越你自己。
    这样的案例从古至今举不胜数。我们都知道,楚汉相争的时候,刘邦派韩信带了一万两千多人和赵王对阵。赵王带兵20万,面对力量悬殊的双方,韩信决定孤注一掷,不成功便成仁。
    于是,就找了一个背靠海的地方,把战船都烧了,告诉将士们,我们只有两条路,要么被海水淹死,要么奋勇杀敌,可能还有一线的活路。
    最终,众将士同心协力,奋勇杀敌。赵王大败,韩信赢了。
    “置于死地而后生”就是要最大限度的挖掘潜能,释放出个体或团队最大的能量,达到既定的目标。
    这种方式用在父母与孩子的互动中,就是:我们作父母的,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,要学会“放手”。
    下面,我来详细解读一下这句话。
    每个家庭里,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与互动模式都不一样,成长过程也不一样,所以,各自的孩子也千差万别。
    愚昧的家长培养出来的孩子是不敢面对、喜欢逃避和安逸的,最终,孩子成了“鸡”;睿智的家长培养出来的孩子适应能力、抗压能力比较强,孩子有进取心,喜欢面对挑战,最终成了“鹰”。
    像前面讲的故事中的鹰一样,此时的“鹰”还仅仅是一只“雏鹰”,只会拍打翅膀,并不会飞翔。更重要的是——孩子并不知道自己是鹰,并不知道自己可以飞翔。
    因为他还需要多种能力,如:学习能力、抗压能力、言语表达能力、人际关系能力、情绪调节能力、组织沟通能力、处理问题能力、面对困难不逃避的能力、气质、素质、习惯性认真等。有了这些能力后,才基本具备“脱颖而出”的条件。
    这些能力的挖掘和培养,就是家庭教育中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:让你的孩子知道自己是“鹰”,让你的孩子知道自己属于天空,让你的孩子在广阔的天空里有能力飞起来。
    怎么让孩子明白这一点,就是我一直说的两个字:“放手”,必须放手。
    放手,孩子才能独立,才能成长,才有能力飞翔。
    很多父母也想帮助孩子起飞,但总发现,把孩子举得越高,孩子就摔得越狠。一次、两次甚至是三次,每次都是同样的结果。往往此时,父母就心痛了。孩子失败了,父母比孩子还要难受百倍。于是,父母就把孩子抱得更紧了,生怕再出任何差错。
    这时候,父母们都没有胆量尝试放手,也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再去经受失败的煎熬和折磨,更狠不下心来让孩子独立飞翔。但这其实就是过分宠爱的孩子不思进取、娇生惯养的孩子难有作为的原因。父母最心疼的的孩子,往往是最没有作为的。
    俗话说:人吃饱了不饿。“不饿”不是单纯指生理机能的不饿,还代表不思进取、不愿吃苦、没有战斗力,喜欢逃避等。医学研究证明,人只有在六成饱的时候,才最具有战斗力。只有六成饱的人拼搏、奋进的欲望最为强烈。
    让孩子有战斗力,就要让他“放手”的条件下,自主锻炼和提升各项能力,释放出自己的潜能。只有这样,他才能真正属于天空,成为一只自由翱翔的雄鹰。
    下一讲,我们讲展翅飞翔之“潜能”,敬请期待。